共工新闻社香港7月7日电(张宗真)
在全民抗战爆发88周年的今天,谨以此文献给台湾朋友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发表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蔡奇在讲话中指出,88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引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全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大陆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牺牲,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收回了台湾。我们要弘扬抗战精神,团结奋进,为实现两岸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五万颗赤子之心跨越山海而来
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台湾在大陆军民的帮助下奋起抗击,共牺牲65万台湾同胞(其中40万百姓遭到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1937年,日本侵略者正在台湾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试图瓦解台湾人民的抗日意志。祖国大陆爆发全民族抗战后,5万台湾儿女“寻找祖国三千里”,前仆后继奔向祖国的各个抗日战场。这是一条穿越日寇层层封锁、硝烟弥漫的生死路,更是一条以生命丈量民族精神、国家情怀的赤诚路!
五万颗赤子之心跨越山海而来,不仅书写了“共赴国难”的壮烈诗篇,更提醒后人:当山河破碎之际,纵有重洋阻隔,亦拦不住台湾同胞齐心抗日的血脉归程。
台湾儿女,李友邦:复疆报国的台湾抗战旗帜

李友邦1906年4月10日生于台湾。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受到孙中山关注。
1939年,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在闽浙开展对敌宣传、医疗救护(如救治新四军伤员)、军械维修及日语翻译,共动员300余名台胞参与,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支由台胞组成的正规抗日武装,并得到中共浙江省委和周恩来的支持。
他们在闽浙前线宣传抗战,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甚至远赴南洋动员侨胞。他们是医生,是战士,更是民族的火种,他们让世界看见:台湾同胞从未缺席民族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
1940年,李友邦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抗战胜利后率台湾义勇队返台,成为台湾光复的重要象征。
李友邦将军的一生,以热血诠释“复疆”之志,用生命铸就两岸共同抗战的丰碑!
台湾儿女,吴思汉:追寻祖国三千里,从台湾到延安,以赤子之心铸就抗日忠魂!

吴思汉与弟弟在台湾。香港共工社发
吴思汉,台南白河人,从中国台湾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医学。入学不到一年,吴思汉就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抗战。
他从长崎乘船抵达朝鲜半岛,再徒步翻越朝鲜、丹东、满洲的山川冻土。途中多次遇敌盘查,皆化险为夷。当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重庆,已是万里独行的第九个月。
后来,吴思汉转而北上,历经艰险抵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5年,被中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思汉的一生,正如许多奔赴延安的台湾青年一样,体现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
台湾儿女,李焕之:从台湾血脉到抗日战歌的革命音乐家

1919年生于香港的李焕之,血脉中流淌着闽南与台湾的基因。父亲离世后,他随母亲迁居厦门,自幼浸润在闽南戏曲与教会圣诗的旋律中,在双十中学系统学习音乐。
1936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8年厦门沦陷,他毅然穿越烽火奔赴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二期学员。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他的创作激情喷薄而出:《保卫祖国》的铿锵、《青春曲》的昂扬、《歌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一首首战歌如号角响彻解放区。他更参与歌剧《白毛女》创作,谱写《王大春心中似火烧》等经典唱段,让革命文艺扎根民间。
抗战胜利后,他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将音乐化作重建山河的力量。
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原版为田汉作词、聂耳谱写的抗战歌曲,仅有简单钢琴伴奏。1953年,李焕之受命为国歌编配庄严的管弦乐版本,成为官方正式演奏标准。
作为国歌管弦乐版的编曲者和抗战音乐的重要传承人,李焕之用音符编织了一条连接台湾血脉与祖国命运的红色旋律。
台湾儿女,林思平:从台湾嘉义走到抗战前线的中国白求恩

林思平,1917年7月生于台湾嘉义。自幼受家族影响,深知自己是中国人,对日本殖民统治极其不满。
林思平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成为当时台湾少数能进入日本顶尖学府的青年,轰动一时。
在日留学期间与林芳枝结婚,夫妻目睹日本殖民压迫,决心回国参加抗战。
1943年,林思平夫妇冒险从台湾经敌占区抵达山西,1945年辗转至晋察冀边区,加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成为创伤外科专家。
林思平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因救治伤员表现突出,获手术队集体一等功、个人二等功。
作为医院外科奠基人,林思平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医,并创新战伤救治技术。1956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林思平被誉为“中国白求恩”,既传承国际主义医疗精神,又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解放。
台湾儿女,翁俊明:台湾医界的抗日领袖
翁俊明是台湾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志士、医生,也是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最早的党员之一。
1915年,台北医学校毕业后,翁俊明加入同盟会。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翁俊明作为中华革命党成员,曾参与策划暗杀袁世凯的行动,最终虽未成功,但过程却也称奇。
抗战爆发后,翁俊明离开台湾,前往福建漳州组织医疗队支援抗战。
?1941年,翁俊明在福建漳州创办“台湾医院”,在厦门、重庆等地医疗救援抗日军民,并培养台湾青年医疗人才,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医疗据点。
台湾光复前,他在漳州被任命为国民党台湾党部负责人。1943年11月18日,翁俊明遭日本特务暗杀,他的牺牲震惊两岸,国民政府追认他为抗日烈士。
有道是:舍生忘死刺国贼,一腔热血赴抗日!正是翁俊明一生的写照。?
台湾儿女,谢南光:从台湾“民众党”到“中国共产党”

谢南光,台湾彰化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青年谢南光积极参加反日活动,参与了当时“台湾民众党”的创建,并担任《台湾青年》撰稿人,批判日本殖民政策。其著作《台湾人如是观》和《台湾人的要求》是记录台湾民族运动的重要文献。
1930年代初,谢南光奔赴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战,创办“华联通讯社”,发布反日新闻,揭露日本侵华暴行。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台籍早期党员之一。
1933年受中共委派,赴西北劝说张学良抗日,促成张学良表态“必积极投入抗战”,间接推动西安事变。
1941年与李友邦、宋斐如等在重庆组建台湾革命同盟会,任主任委员,支持台湾光复。
解放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侨务委员等职,研究对日关系与台湾问题,推动两岸统一,是爱国爱乡的革命者、德高望重的台胞代表人物 。
台湾儿女,钟浩东:电影《悲情城市》的原型人物

1940年,钟浩东夫妇不满日本殖民统治,从台湾偷渡至广东投奔重庆国民政府。但因只会日语且无证件,被国民党军队误认为“日谍”逮捕,幸亏台湾抗日志士丘念台(丘逢甲之子)出面担保,最终获释。
获释后,钟浩东等人加入东区服务队(国统区抗日团体),从事战地服务:审讯日俘、组织群众宣传、开办战时学校等。
抗战胜利后,回到台湾继续推动两岸统一,任基隆中学校长。其事迹被作家蓝博洲写入《幌马车之歌》,并成为侯孝贤电影《悲情城市》的原型。
台湾儿女,朱天顺:以笔为枪策反日本侵略者

朱天順,台湾基隆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台籍人士参与祖国抗战的杰出代表。曾任全国台联副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等。
1938年3月,朱天順与同学们秘密乘渔船渡海至福建,辗转进入皖南新四军军部。
凭借流利日语,朱天順被编入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政治部敌工部,负责编写日文传单、战场喊话,瓦解日军士气。1941年随军参与鄂中安陆战斗,通过喊话促使日军1个小队(约30人)停止抵抗,其中3名士兵后来加入反战同盟。
1942年起,负责反战同盟,期间,指导日本盟员森增太郎创作日文反战歌谣《樱花啊母亲在等你》,在日军中广泛流传,被李先念称赞为“不亚于一个团的战斗力”。
2005年,中共中央授予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台湾儿女,张志忠:劝降日军受表彰
张志忠,1910年11月26日生于台湾嘉义。
1924年,到厦门读书,在厦期间,张志忠为《共鸣》杂志撰写反日文章,揭露殖民压迫,激发台籍青年觉醒。
1932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被派往八路军129师冀南军区敌工部,负责对日军的统战宣传。他精通日语,曾带领日籍反战人士秋山良照深入敌营劝降日军,成效显著,获朱德、刘伯承表彰。
张志忠一生贯穿两岸共同抵御外侮与追求解放的历史脉络,被称为“隐蔽战线的硬汉”。
台湾儿女,杨诚:精通多国语言,献身抗日国际统战事业

台南人楊誠,幼時隨父母移民印尼,后返回祖国大陆,进入厦门集美学校就读。1934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开始系统性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诚经西安抵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入党。他精通印尼语、英语,曾为印尼籍国际友人阿里·阿罕、医生毕道文等讲解国内外形势,增强国际支持。
1944年出任「延安外語學院」英語系班主任兼系黨支部書記,深受周总理赏识。期间,杨诚还参与对日本战俘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语言优势化解敌意,推动反战同盟形成。
其跨文化背景(通晓印尼语、英语)为抗日国际统战作出独特贡献。
台湾儿女,林正亨:雾峰林家,弃文从武好儿郎

1934年,"雾峰林家"后代林正亨,其父林祖密,资助孙中山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闽南军司令。
林正亨因不满日本殖民统治,愤而决定回祖国大陆从军抗日。他放弃美术学业,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36军。1940年1月,林正亨作为第96师少尉参谋参加昆仑关战役,与日军激战,因表现英勇晋升中尉连长。
1944年,他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任步兵团指挥连连长。在缅中战役中,他身中16处重伤,双手残疾,他拖着残躯沿途乞讨,从云南徒步至重庆,最终在妹妹林冈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台湾儿女,林冈:雾峰林家的抗日巾帼英雄

林冈(林双盼)与哥哥林正亨。香港共工社发
林岡,出身台湾著名的雾峰林家。1939年,年仅16岁的她随家人从台湾内渡福建,投身祖国抗日救亡洪流。参加了李友邦组建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林岡以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抗日壮歌。
在浙东抗日前线,林岡与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敌占区,担负起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的重任。
1941年浙赣会战期间,林岡与义勇队队员们多次突破日军封锁线,将宝贵的药品和物资秘密运送到游击队手中。在《台湾先锋》刊物上,她以笔为剑,撰文揭露日本殖民统治的暴行,唤醒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
解放后,林冈长期在全国台联任职,致力于联络台胞、推动两岸交流。从抗日烽火中的英勇少女,到两岸交流的坚定推动者,她的一生彰显了台湾儿女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赤子情怀。
台湾儿女,蔡啸:从台湾渔村少年到台盟中央主席

蔡啸,1919年生于台湾台南贫苦渔村,抗日英雄、开国大校、台盟领导人。
1937年,蔡啸从台湾来到厦门,后加入闽西南抗日游击第二支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蔡啸历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副队长、茅山抗日根据地短枪队队长,率队在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多次成功袭击日伪据点,被誉为“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1955年获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成为解放军唯一台籍开国大校。
1979年,蔡啸任台盟第二届中央主席,为推动台胞政策落实和两岸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蔡啸,从台湾渔村走出的铁血战将,以台盟的赤诚联结两岸,铸就台胞爱国典范。
台湾儿女,黄朝琴:旧金山领事,募捐义款支援抗日

台南人黃朝琴,1923年早稻田大學畢業,留學美國伊利諾州大學,1935-1938年担任驻旧金山领事馆领事。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旧金山主导了多项抗日活动:1937年,他通过法律手段阻止日本商人经旧金山转运3000吨钢铁至日本,成功切断日军战略物资供应,被胡适誉为“中国外交史的光辉一页”。
黄朝琴作为外交官,与侨领邝炳舜(致公党成员)等人合作,推动募捐活动,年均筹款超4亿元国币。
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1945年间,美洲华侨总捐款约6.9亿美元,旧金山作为华侨抗日中心之一,黄朝琴作为总领事,在规模庞大的募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上史料8月19日~23日将在澳门向世人展出)
五万颗赤子之心只为祖国跳动
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中,以上英雄的名字只是万千台湾爱国志士的缩影。还有无数无名的台湾英雄儿女,他们跨越海峡,用热血浇铸民族长城,以生命谱写赤子衷肠。每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都闪耀着家国情怀的光芒,每一段湮没在岁月里的壮举都凝聚着中华儿女最深沉的大爱。他们的忠魂与山河同在,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铭刻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之上。根据学术研究、档案文献、抗日团体记录及历史事件等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全民抗战期间,5万多名台湾同胞奔赴祖国大陆参加抗战。
当我们追忆这五万颗赤子之心时,我们听见了他们冲破殖民桎梏的呐喊,看见他们凿穿硝烟烽火的决心:当民族存亡之际,横流的沧海自会为赤子让路,千年的血脉终将打败日寇的铁蹄。五万忠魂用生命诠释的真理,如日月行天,万古长存。
两岸3565万抗日英烈的在天之灵,照亮了台湾2300万同胞回家的路,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宗真
供稿:中国台湾的文史工作者 、香港共工新闻社中国近代文史顾问钮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