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9月2日電(記者 :蔚楠 執筆:張強) 红25军的长征抉择,始于一场为奔赴信仰、对接中央的急行军。1934年11月4日,在葛藤山,红25军接到鄂东北道委陈子华送来的关键信件——信中传来中央将派来人的重要指示。为尽快与中央代表汇合、接受中央指示精神,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当即决定:率部突破敌军封锁,向鄂东方向疾进。这场4天急行军600余里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浴血突围,不仅是一次“快”“猛”“痕”的军事行动,更成为红25军作出战略转移决策前的“最后一战”。

不同于中央红军长征初期为摆脱围追堵截而突破的四道封锁线,红25军此次面对的四道封锁线,有着更特殊的使命——它是为主动对接中央、明确革命方向而发起的冲锋。从大柳树封锁线的密集火力,到汤泉池封锁线的严防死守,再到斛山寨的穷追不舍,敌军以碉堡、战壕构筑起“铜墙铁壁”,再以优势兵力尾随疯狂追剿,妄图将红25军困死在原地。但红25军将士怀着“奔向鄂东迎接中央代表”的坚定信念,白天隐蔽穿插,夜间疾行奔袭,4天时间里急行军数百里,饿了就啃干粮,累了就靠在树边打个盹,每突破一道封锁线,都伴随着与敌军的殊死拼杀:战士们端着步枪冲锋,用刺刀撕开突破口,伤员即便倒在地上,也仍在奋力掩护战友前进。

斛山寨,是这场奔袭的最后一战,也是决定能否与中央代表汇合的关键战场。据曾参与此战的刘华清后来回忆,斛山寨战斗的激烈程度令人终生难忘—敌军凭借山头工事疯狂扫射,红25军将士从山脚向山顶发起一波又一波冲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撞,最终以顽强的意志击溃了敌军的最后进攻,并取得了俘敌4000余人的重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为红25军与中央代表汇合扫清了障碍,更用实战证明了部队的战斗力,为随后省委作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留下一部分力量重新组建红25军坚守大别山”的决策,赢得了准备时间。

当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和宁国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志愿者登上当年斛山寨战斗阵地的山头,脚下的山路依旧崎岖,耳边仿佛仍能回响当年的枪炮声与冲锋号。从葛藤山接信时的毅然决策,到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的铁血奔袭,再到浮山寨战斗的浴血攻坚,红25军将士用扫除一切障碍坚决东返接收中央指示的决心、敢打必胜的勇气,在长征抉择前夜,写下了一段为信仰而战的热血篇章。这四道封锁线的突破,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让这支队伍在与中央的指示精神联结中,找到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为后来的长征途中继续北上埋下了“听党指挥、信念如铁”的精神种子。

作者:蔚楠 張強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