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香港7月7日电(雷良)在四川阿坝县这片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有这样一位律师——他带着一家四口,从海南跨越千里扎根雪域;他把法庭“搬”进牦牛帐篷,用藏语解读法条;他牵头成立全州首个律师行业功能型党支部,让党建与法律服务同频共振……他就是四川盛豪(阿坝)律师事务所高毅利律师。

从南海之滨到雪域高原的抉择
“就当带孩子去草原看星星。”2020年底,高毅利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藏着一个家庭的勇气。彼时,他在海南已站稳脚跟,却因看到川西高原法律人才匮乏的现状,毅然带着同为律师的妻子王瑞及一双年幼的儿女,告别海南的椰风,举家迁至阿坝县,成为盛豪阿坝分所首批派驻律师。
据共工新闻记者了解到,高毅利律师,籍贯河南,中共党员,曾于河南、海南开展数年法律咨询及企业法务工作,成功办理多起法律案件,于2020年转入盛豪(阿坝)分所成为专职律师。
初到高原,3290米的海拔没有让他却步,从铁路公安民警到企业法务主任,曾经十余年的法律实务经验,让他习惯了“在挑战中扎根”。从整理藏汉双语案卷到学习藏语颤舌音,从适应零下15度的严寒到把汽车后备箱变成“移动办公室”,他用行动证明,高原缺的不是条件,而是愿意沉下来的人。
519件案件里的高原温度
阿坝县104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1万常住人口散落在草原与峡谷间。近五年的时间,高毅利律师的足迹遍布草场,他的汽车后备箱常年装着打印机和藏汉双语法条,成为移动的“草原法庭”,而519件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是他最厚重的“成绩单”。
高毅利的援藏故事里,藏着太多“小事”里的坚守:为追索抚养费,他连续三周辗转五个牧场,在冷雨里听桑吉大叔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诉说困境,最终让五个孩子的入学费用有了着落;为帮农民工讨薪,他启动绿色通道,三天追回近七千元报酬,让“孩子的新衣服和学费”赶上春节;零下15度的寒冬,他走访12位工友取证,为摔伤的藏族汉子扎西追回18万元工伤赔偿,该案入选全省农民工维权十佳案例。他还为20余家企业做“法治体检”,在县医院宣讲《医师法》,把“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工伤认定程序等法律知识,变成牧民听得懂的“草原谚语”。
他深知民族地区双语的重要性,2021年被聘为县青年联合会委员后,高毅利律师开始系统学习藏语,午休时常常举着《汉藏日常对话手册》练习颤舌音。如今,他的藏语已能应对复杂纠纷,牧民们会笑着递来风干牦牛肉感叹道:“汉人兄弟的藏语,比冬虫夏草还金贵。”
让支部建在服务链上
在处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同时,高毅利律师更着眼于法治生态的培育。2024年3月,在阿坝县委支持下,高毅利牵头成立全州首个律师行业功能型党支部——这是全省唯一融合公职律师、社会律师、法律援助律师的特色党支部。

他与县司法局副局长等十余名法律人共同构建“律心向党?法治惠民”党建品牌,这个红色阵地,创新“政企联建”模式,把法律服务链与党组织生活圈深度融合——在牧区普法时同步开展主题党日,在企业“法治体检”中嵌入党员责任岗,让党旗在法律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让法治的种子在高原结果
近五年的时间,他从“汉语律师”变成牧民口中的“高律”,荣誉是滚烫的见证:“四川省优秀律师”“阿坝州法律援助先进个人”“2023年度优秀专职律师”,2024年更荣获四川省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些勋章背后,是他在塌方路段搬石块时的汗水,是深夜改合同冻僵的手指,是女儿作文里“爸爸把法庭搬到雪山脚下”的童真视角。

作为阿坝州律协监事会监事、四川省律协行政法专委会委员,他推动“法律七进”活动常态化,甚至把家里餐桌变成模拟调解庭——小女儿三岁就能说出“举证责任”,成了他最特别的“普法成果”。当藏族少年在模拟法庭后追问“如何让公平照进草原”,他知道,法治的种子已在高原扎根。
从海南到阿坝,从企业法务到援藏律师,高毅利的选择里,藏着法律人的赤子之心,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做离群众最近的律师。而盛豪律所深耕民族地区的承诺,也正通过无数个“高毅利”,化作雪域高原上最温暖的法治星光。
作者:雷良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