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9月2日電(記者 :蔚楠 執筆:張強) 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志愿者走进河南光山,在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先后探访了花山寨会议旧址群与邓颖超旧居,于历史遗存中触摸红色脉搏,既见证了红25军长征决策的关键时刻,也感悟了革命先辈在长征中的深情与坚守。

花山寨会议旧址群坐落于光山县城西南20公里处,是改变红25军命运的关键地标,更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决策原点”。1934年11月11日,面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被敌人重兵围剿的危急局势,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此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会议最终作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率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初步目标锁定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与伏牛山区,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同时留下部分武装再组建红28军,由高敬亭统一指挥,继续坚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这次会议是红25军前途与命运的转折点,正是基于此决策,红25军历经千难万险,成为长征中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毛泽东曾称赞“红二十五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如今踏入旧址群,周洼会址的土坯瓦房保存完好,当年会议用的桌凳、脸盆、茶具原样陈列,墙上的红25军长征路线图与史料简介,清晰还原着那场扭转战局的会议场景;村子山坡上,高大的红25军军旗雕塑猎猎飘扬,旗下程子华、徐海东等6位红军将领的半身雕像庄严肃穆,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红军墙”,静静诉说着先辈们的革命豪情。

在前往花山寨途中,因就在住宿地附近,志愿者们还参观了位于光山县司马光中路白云巷内的邓颖超祖居。这里是邓颖超同志父亲及祖父的居所,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分东、西、中三个院落,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现存30多间清代建筑,兼具典型的南方民居特色。

旧居内,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生前文物及生平事迹展室、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碑廊依次陈列,西院2005年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移植的海棠树枝繁叶茂,东院邓颖超瞻仰堂、纪念室的匾额由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亲笔题写,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而在展陈的史料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长征中的故事尤为动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邓颖超肺结核病加重,曾提出留在地方,却因组织决定随队行动;途中两人相聚寥寥,黎平战役后邓颖超大口吐血,周恩来忙中抽闲将她接到住处照料,后周恩来在毛儿盖高烧昏迷,邓颖超又抱病日夜守护;过草地时,周恩来靠担架行军,邓颖超骑马跟随,曾连人带马掉进沼泽地,死里逃生后仍以顽强意志坚持到底——这段相互扶持、共克难关的经历,成为长征精神中“信仰与深情”的生动注脚。

花山寨会议旧址群与邓颖超旧居,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片段,却同样浸润着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它们如同光山大地上两颗璀璨的红色明珠,不仅为后人留存了珍贵的历史遗存,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课堂,让每一位追寻红色足迹的探访者,都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