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2日电 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试验检测中心,每天找彭师傅的人络绎不绝,可他的座位总是空荡荡的。
“肯定是在哪个试验班组里。”同事总是这样回答。
作为试验检测中心唯一的“二级技能专家”,彭师傅很忙。班组内剪裁样品用特殊加工刀具寿命低,找彭师傅;隔水加热设备使用耗时长,找彭师傅;试验用搅拌机自动翻转功能出现问题,还是找彭师傅。
已在电工领域奋战20年的彭师傅,犹如一颗“定心丸”,任何试验班组的专业难题,找彭师傅准没错。虽然工位在试验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可他总喜欢泡在班组操作间里。“看着一项项难题被消灭,生产成本降下来,使用效率提上去,我心里特别踏实。”彭师傅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家居环境质量的重视,试验检测中心化学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业务量大增,可试验用的采样管需要使用TC复合管,这种复合管市面少见,因此价格昂贵。而且TC复合管有一定使用寿命,每年至少需要需要换3次,大大提高了检测成本。彭师傅敏锐地意识到,是否可以对普通采样管进行改良来替代这个TC复合管。可当他提出“采用新工艺和新工具”的改良方向时,周围却响起了不少畏难的声音,“按照之前用得TC复合管挺好”“这种改良后的复合管能满足标准要求吗?”“别给检测设备鼓弄坏了”……彭师傅并不气馁,而是拿出实际行动给大家示范。
他买来原材料,和化学组组长一起来到操作间,将一端填充好钢丝网后,然后慢慢填充玻璃棉,再加入60目~80目的Tenax-TA吸附,填充密实,之后附上石墨化炭黑吸附剂,最后在端部填充玻璃棉和钢丝网。改造完毕后,他和组长又用“改造后”的采样管与市面购买的TC复合管进行比对试验,发现“改造后”的采样管效果满足标准要求。检测成本降低了,大伙就这样逐步接受并开始使用新方法。
除了“定”方向,彭师傅还在关键时刻给大家“定”思路。
在试验检测中心冻融操作间,自动化冻融试验机方便快捷,但在生产中也遇到了新挑战:设备由于长期的冻结与融解交替循环,致使冻融排液电动阀门装置老化关闭不严,液体严重渗漏,影响冻融试验检测数据的采集。怎么办?找厂家维修费用太高、购买整体更换阀门电动装置太贵、实施大改造程序繁琐,各类方案均被否定后,彭师傅提出了新思路:用最小幅度局部改造达到最佳效果。最终,他通过受损元件更换、增加最大限位开关、固定拨片、电磁阀及优化工艺将问题彻底解决。从那以后,像彭师傅一样“采用多种思路解难题”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
随着试验检测中心业务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试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甭管多难,彭师傅都要搞“定”它。在混凝土力学养护室,用于保证养护室湿度要求的加湿设备,由于使用时间长、设备老化,经常出现短路、或者无法喷淋的问题,这会造成正在养护的混凝土块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养护条件,过去班组长只能通过与厂家联系采用设备退厂维修的方式解决,看着高昂的运输费和途中极易产生的磕碰,彭师傅决定自己试试,于是他查阅资料、研究图纸和分析设备线路,最终他带领大家采用区间斜进刀方法,在普通车床上便完成了看似只能在数控车床上完成的加工任务。“温湿度控制设备的探头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造成湿敏元件失灵,再加上与压力感应器互锁,造成喷淋设备稳定性差。经过与班组长的沟通,我们将探头位置进行了调整,放在不易被喷雾喷淋到,且空气对流好的地方,另外对设备线路进行了改造,加装了一个开关元件,成功解决了互锁问题,为安全生产排除了隐患。”彭师傅说。
除了“技能专家”,彭师傅还有一个身份——“专家带骨干”中的导师,通过开展技能攻关和创新,做好技艺传承、交流推广,让越来越多的骨干逐渐成为每一个班组里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