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9月7日電(蔚楠 執筆:張強)站在何家冲那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下,指尖拂过粗糙的树干,仿佛能触碰到90年前的滚烫岁月。1934年11月,刚结束花山寨会议的红二十五军,带着“立即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明确方向,辗转来到这片红色土地,为远征做最后的准备。

彼时的鄂豫皖苏区,早已被战火反复灼烧——粮食短缺、弹药告急,数倍于己的敌军还在步步紧逼。但当“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银杏树下展开时,2980名将士的眼神里没有退缩。他们中大多是13到18岁的少年,却背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步枪;乡亲们连夜赶制的布鞋还带着余温,就被塞进了战士的背包;碾盘上没来得及磨完的谷物,成了最好的干粮。

11月16日的夜晚,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压低的誓言和无声的送别。红军战士列队从银杏树下出发,脚步轻得怕惊扰了睡梦中的孩子,却坚定得能踩碎前路的一切艰难。 而今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从何家冲出发,不是来“打卡”一处遗址,而是要真正踏上红军的“来时路”——沿着他们曾踩出的田埂、踏过的山径,重走这段从这里起步的浴血征途,实地感悟当年红军战士的初心与使命。

“初心”——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温度。是战士们明知前路遍布艰险,却因“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的信念,依然挺直脊梁出发的坚定;是少年红军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却眼神明亮、脚步不怯的勇敢;是乡亲们把仅有的口粮塞进战士背包,不求回报只盼“打走敌人”的赤诚。后来从这里出发的红二十五军,成为第一支抵达陕北的长征队伍,成为唯一在远征中实现兵力增员并建立新根据地的红军部队,用热血书写了“北上先锋”的传奇。

安徽省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志愿者重走这一程,风里仿佛还飘着当年红军行军时的歌谣,每一步都在提醒我们:红军的“初心”从不是抽象的口号,是他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吃过的每一份苦、护过的每一个百姓。今天我们再走这条路,就是要把这份初心“捡”起来、扛起来,让当年从何家冲出发的信念,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依旧指引我们坚定前行。
作者:蔚楠 張強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